(雷同属巧)
清·郑板桥 作品欣赏:
墨竹是竹子的一种,墨画的竹子,相传始于唐代吴道子。北宋的文同、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画墨竹的名家。北宋画家文同作品。图中竹竿像弓,弹性十足、竹叶如剑、蓄势待发,展现了强劲的笔。在中国的文化中,竹子是坚贞、有节气、有骨气的象征。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们的如画妙笔赞美过竹、描摹过竹。
清·郑板桥 1762年作 七贤图 立轴
墨竹组合画法:
画竹先立竿,一竿之出基本决定了画面的布局,粗竿多用淡墨,用笔要挺拨,一竿直上干净利落,不可呆滞停顿。先出主竿控制好画面,再用稍微浓点的墨画出分枝,小枝能决定竹叶的位置,虽然很多小枝稍最后盖都被竹叶所覆盖,但是出小枝也不能马虎。竹叶的表现多以“个”“介”字为基础,运用这个程式不能过分刻板,既要有排列,也要有长短变化进行打破,这样一组叶子才能生动。
一、写竿法:
墨竹写竿,要选较硬的兰竹笔为宜。运笔要有起、行、收的过程。行笔不可太慢,亦不可太快。中锋行笔,可先下而上,亦可先上而下,初短后长,节节相承,笔意贯通,至稍渐短渐细。
画两竿竹或两竿以上时要注意:一是忌平行,竹节要错开;二是交叉忌垂直,更忌多竿交于一点;三是一般情况下画竹要求弯节不弯竿,但亦不可太直,太直则僵,要有一定弧度,才能表现出竹竿的弹性;四是多竿竹时要注意浓淡虚实的变化。
二、写节法:
画节法古人分类归结起来,不外乎“上弯型”与“下弯型”两类,亦古人所讲八字法与乙字法。作者在画2米以上高度的竹竿时多在竹竿顶部用上弯法,底部用下弯法,以符合透视规律。中国画重在笔墨气韵,特别是小幅画于透视并不深究,故一幅画中常只用一种画法,以使画面统一。节与节之间要有大小、详略之变化,不可面面俱到、雷同呆板。竹节用墨浓于竹竿。
三、写枝法:
一般情况下,竿离地五节始生枝,竹枝为互生,画时须注意出枝的长度、方向。画枝要挺拔劲健,行笔要快,笔意连绵。枝上又生小枝,自内向外画的小枝,古人名之“迸跳”;自外向内画的小枝,古人名之“垛叠”。画时要兼而有之。竹节生枝不必节节出之,根据画面章法可省略。
四、写叶法:
写叶以中锋为主,中侧互用,要有起、行、收的过程。起笔宜轻,行笔爽利,实按虚出,不可稍有迟滞。古人总结写叶法不少,人字、个字、介字、分字的组合重叠以及鱼尾、惊鸦、落雁等,虽分类繁多,但都以个字为基础。(画竹叶之前要了解竹叶的生长结构,不妨到竹园中观察写生,还有一种观察办法,就是拿一块白的丝巾,在逆光中近靠对着竹,竹子的造型投影在丝巾上,犹如欣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多练习就能熟能生巧了)。
竹有新枝,竹叶有大小、长短相交、有大小长短分叶、有似飞叶、有斜上的画法、有两叶斜向左、有两叶斜向右、有“人”字形、有“入”字形。
作画:
应注意黑、灰、白的处理和水墨浓淡变化;
构图应有章法,疏密得当,根据自然生长规律进行创作;
枝干应挺拔有力,根据生长规律节节分明;
写意竹子创作笔法变化莫测,选择自己最理想的几种手法,加以熟练和完善最后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段;
从简单入手,先观察历代名家佳作,尝试临摹,待熟练之后可以加以完善创作;
切记:“笔在心里、心在笔端、胸有成竹、枝枝连叶、叶叶连枝”的创作秘诀。此外,中国画写意创作贵在随心所欲,因此作者的心态很重要!画如其人在写意竹子里能够表现的淋漓尽致。
(雷同属巧)
清·郑板桥 作品欣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绘画亦如此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绘画源于喜爱 源于热情 源于兴趣 源于自己 ----极致绘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