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方法论
(一)资料收集 包括对遗迹和遗物的收集及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
(二)资料整理分析 需要借助于“年代学”【判明遗迹和遗物的年代(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的知识和方法。
(三)综合性与理论性研究 运用新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文化的演进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人类文化分期·社会分期
最早给人类文化分期的是汤普森提出的“三期说”(即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主要以人类技术发展为标准。另外,还有摩尔根、马克思也提出了各自的学说等。
考古学分期 依据人类社会技术水平(工具)的发展,将人类文化发展分为旧时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不同时代。
旧石器时代文化(距今300万年~1.2万年)
中国重要的早期智人:山顶洞人,河套人,资阳人,麒麟山人和柳江人。
生业形态:掠食经济,采集狩猎
居住地:洞穴,另有季节性狩猎宿营地
工具:石器、骨器、木器
伟大事件——工具制作和火的使用
中石器时代文化(属于过渡时代,在西亚较典型、发达)
生业形态:掠食经济,采集渔猎
生产工具:细石器、复合工具普遍使用
重要遗址:陕西大荔沙苑,河南灵井,青海共和的拉乙亥,广东西樵山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只要出现磨制石器、原始农业与畜牧业、陶器中的任何一种文化因素。
早期 (距今1.2万年~9000年)
在中国发现的遗存不多,在南方居住洞穴,开始制陶(南方为绳纹陶,北方为素面陶),刃部磨制石器、有孔石器出现。农业在经济生活中比重小。墓葬单人葬为主,随葬品少。
重要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广州柳州白莲洞、河北徐水南庄头
中期 (距今9000年~7000年)
村落遗址出现,聚落在北方以半地穴式为主,小型建筑;南方多平地式,末期出现干栏式建筑。陶器制作以泥片贴塑法为主,纹饰有绳纹、篦点纹等。石器出现一定数量的磨制或通体琢制。墓葬仍为单人葬,普遍随葬陶器、石器等。农业在生业形态中占重要地位,定居规模扩大。
代表性文化:黄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磁山文化
淮河流域——河南舞阳贾湖文化
长江流域——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
晚期(距今7000年~5000年)
遗址深入平原,聚落间出现分化,流行“环濠聚落”,出现套间房屋。陶器制作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彩陶盛行于南北。农业进一步发展。玉器出现。墓葬形式多样化,开始出现葬具,随葬品贫富分化。通体磨光石器大增。社会生活复杂化,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少量城墙、宗教建筑。
代表性文化:北方——仰韶文化、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
南方——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河姆渡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距今5000年~4000年)凿井技术普遍应用,人类居住空间扩大,出现特大聚落。城址较普遍出现,城内有夯土台基建筑。铜器出现,陶器普遍采用轮制法,盛行黑陶、灰陶。蚌制农具盛行,发现最早的丝绸和漆器,酿酒业发展。墓葬方面:大型的棺椁葬、人殉、玉敛墓、卜骨。新文化要素大量出现,社会生活进一步复杂化。
代表性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马家窑文化
青铜时代
又称原史时代、传说时代、夏商周时期,已进入文明时代,距今约4000~2500年。文明的主要要素(物化)有有文字、城市、青铜器、礼仪性建筑。铸造铜器以“合范模铸法”为主,有的大型器物采用多次铸造。
青铜时代的主要文化:二里头文化(BC2000~1600)——二里岗(下层、上层)文化(BC16~14世纪)——殷墟文化(小屯文化)——周文化
二里头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未发现城墙,中心部分多夯土台基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一致,多手工业作坊,已有专业化分工,已有较为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有青铜容器、玉器等。
目前公认二里头文化已进入文明时代,其意义还在于这种文明与其后延续数千年的华夏文明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商文化的主要特征
商的考古文化:早期,二里岗下层和上层文化;晚期为殷墟文化。
商文明要素:文字、城市、青铜器、国家、阶级社会。
“卜辞”与甲骨文
马车
商墓的等级制度明显,可分为四种类型:无墓道、单墓道(甲字型)、双出墓道(中字型)、四出墓道(亚字型)。后两种都是大墓,见于商王墓地。
人殉
人祭
重要遗址有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城、殷墟。
西周文化及主要特征
周文明与商文明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先周文化中已有甲骨文发现,西周核心地区为陕西关中地区。
重要遗址:周原遗址、丰镐遗址、周公庙、王城遗址、成周遗址、山西沃曲曲村与天马遗址群、河南浚县新村的卫国贵族墓葬,山东临淄的齐故城,山东曲阜的鲁故城。
春秋时期
政治上多中心,礼乐文化扩散,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而区域化
中国城市发展的特色:1。多功能的中心2。封闭式
主要城市:洛阳东周城址,曲阜鲁故城,临淄齐故城,山西侯马晋故城,陕西凤翔与雍城秦都城,湖北江陵楚纪南城,河北易县燕下都。
铁器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
商代出现铁器,西周晚期(BC8世纪)的铜柄铁剑属冶铁技术,春秋早期出现铁剑,晚期之后普遍出现兵器、农具、手工工具等;推测我国的冶铁技术不是独立发明的,但是由于自身文明程度较高,冶铁技术传入以后,发展很快。冶铁技术分为两种:低温固体还原法和高温液体还原法。
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由于铁器的普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钱币与商业的繁盛,铜镜、漆器制造业的出现。
河南洛阳是当时中国文化的中心地区,其中州路墓葬是文化分期的标准,时段长,材料完整,依陶器在墓葬中的组合情况分为6期。
典型墓葬有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墓。
汉代考古学文化
汉文化分为三期:一期:秦——西汉中期,继承了战国以来的文化传统,如半两钱币、铜镜、竖穴土坑的葬制等;二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时,真正的汉式大量出现;三期,东汉时期,确立了汉文化,又有东汉特点。
汉代是真正完全进入铁器时代,西汉时期以后,铁制生产工具完全取代石器,进入集约农业漆器制造业发达。
中原(华夏)文化之扩散
三代至秦中原文化的扩散:
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晋南、豫西
商文化,分布扩散至冀南、鲁西、湖北长江之滨
周文化,扩散至关中地区,北京、鲁大部、皖
东周文化,到达长江南岸,苏、浙、辽、内蒙、陕西北部、甘一部、川、渝
汉文化,扩散至朝鲜半岛北部(乐浪郡)、新疆(西域36国)、四川西部、黔、滇、闽、两广、越南中北部,汉帝国时期其内异域文化纷纷瓦解。
三代时期的主要周边文化:
西南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和滇文化(战国至西汉)。
西北青铜文化——彩陶文化,有辛店文化(夏至东周)、寺洼文化(商周时期)、火烧沟文化(河西走廊,夏商时期)。
东南、华南青铜文化(越人文化)——吴越文化(春期时期)和南越文化(春秋战国时期)
北方草原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辽西、内蒙东南)山戎文化(冀西、北京西北)、东胡文化(冀东北、辽东)、匈奴文化(内蒙)
古代墓葬简况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竖穴土坑就是中国最主要的墓葬形制。从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木制葬具,龙山文化出现木制棺椁,红山文化有石制葬具(石棺)。
夏商时期的火烧沟文化开始,出现竖穴土洞墓,盛行于西北地区。
战国晚期,黄河流域木材缺乏,在郑州、洛阳等地出现了空心砖墓;西汉中期开始,河南出现小砖竖穴墓,东汉时期已基本取代竖穴土坑墓,西汉晚期出现石墓室。
装饰墓——最早见于曾侯乙墓,战国空心砖表面多花纹,西汉后期以后多壁画墓、画像墓。
封土与墓园——始见于西周,皖南、江南等地的“土墩墓”,春秋后期在中原出现,战国时普及。王、诸侯王的封土“山”、“陵”,汉代之后只称“陵”。一般人的封土为圆形,帝王的呈覆斗状。东汉出现陵墓前的石兽、墓碑等。
陵寝制度——最早的陵园见于中山王墓,秦始皇陵东西向,兵马俑也向东,汉景帝陵也向东。汉代出现“陵邑”制度、陪葬墓制度、“黄肠题凑”制度等。到东汉时期,“黄肠题凑”被大型砖室墓所代替。“玉衣制”出现于战国时期。
----------------------------------------------------------------------------------------------------------------------------------
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
-.美术考古学的学科属性
美术考古学也称为“艺术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也属于时间(历时性)科学的范畴。关于其性质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认为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认为属于美术学的一个分支;认为是一门独立的新兴人文学科。
二.美术考古的研究对象
美术考古的研究对象为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以物化方式存在的、包含造型艺术要素的人工作品。
三.美术考古学的目的与意义
美术考古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古代所有包含造型艺术因素的人工作品的发展变化,以及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内涵,并通过探讨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规律来最终人士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物化方式存在的实物,这些实物本身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也蕴涵着制度文化的内涵,但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并非美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美术考古学也需要研究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关系。
意义: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考古学研究对于全面研究人类文化具有重要、积极的意义。美术考古学对中国古代艺术(美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宗教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美术考古学具有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性质,这必然导致其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美术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1。考古地层学2。考古类型学3。风格学4。图像学5。物态学(研究对象的自然态、人文态、物理态和形式态)
五.美术考古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人文、社会学科内各个学科的关系都是较为密切的,与美术考古学关系尤为密切的学科有考古学、美术史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
六.美术考古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其突出特点是美术考古出现很早,对近代考古学出现的影响很大,但是至今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只是隐含于古物学、考古学的发展中。
美术考古在西方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初创期、成长期三个阶段。
(一).萌芽期
古物学出现。田野调查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古物学的发展,田野发掘的出现催生了近代考古学的诞生。考古学与艺术史之父温克尔曼编纂了《古代造型艺术史》,其主要贡献在于:实际功用的艺术史观与崇高静穆的美学理想;对希腊艺术模仿说的继承和发展;对古代艺术品的分期研究;对古代艺术品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二).初创期
“三期说”:1819年丹麦人C.J.汤姆森提出“三期论”,即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他的学生J.J.A.沃尔索又进而把“三期论”用于野外古迹的分期,并以发掘工作中所见的地层关系作为证明。
蒙特柳斯将类型学理论加以系统化,并将欧洲从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分为11期,确定了欧洲史前考古学的整个体系。
地质学的地层学原理被引入考古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考古层位学逐渐成熟。
在美术史学发展方面,丹纳、布克哈特、李格尔等人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三).成长期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和美术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考古学文化”理念的提出、图像学与形式分析方法的出现,使这两门学科在方法论上日臻完善。
七.美术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突出特点:在中国,美术考古的萌芽出现很早,但是至今美术考古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隐含在金石学、考古学和美术史学的发展之中。
对西方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方法、理论,对中国则是研究实践。
中国美术考古学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周朝至清代)、初创期(20世纪初至1949年)、成长期(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和转型期四个阶段。
石器时代的美术考古
史前美术考古研究对象的性质:
1. 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两类:实用性遗存和特殊性遗存
2. 特殊性遗存可能与巫术、图腾及自然崇拜等信仰有关。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考古
早期和中期以北京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遗址为代表,晚期代表有小南海文化、四川富林文化、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考古
早期和中期以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为代表,仰韶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广大之地。环濠聚落。类型从早期到晚期可分为半坡——史家——庙底沟——西王村——秦王寨
马家窑文化(BC3300~ BC 2050):甘青一带,主要有马家窑——半山——马厂。后两者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彩陶发达。
大汶口文化(BC4500~ BC 2500):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彩陶发达,有黑、白彩等,社会开始复杂化。
大溪文化(BC4700~ BC3300):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三峡。水波纹独具特色。
屈家岭文化(BC3200~ BC2500):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三峡。彩陶、彩绘陶、晕染彩绘陶。
河姆渡文化(BC5900~ BC3300):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宁绍平原,稻作农业发达,极少彩陶
崧泽文化(BC3900~ BC3300):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无彩陶,多红褐陶、灰陶。
北阴阳营文化(BC4000~ BC3000):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宁镇地区和安徽东南部。红陶为主,次为黑陶,有部分彩陶;玉器较多。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东南、辽宁西部。有红色和紫色彩陶,有泥塑、人像、神庙祭坛等,玉器发达,社会趋向复杂化。
铜石并用时代
庙底沟二期文化(BC2900~ BC2800):分布于黄河中游,以河南西部为主,是从仰韶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个别彩陶,纹饰多篮纹。
龙山文化(BC2500~ BC2000):即山东龙山文化。陶器多轮制,以磨光的黑陶和蛋壳黑陶为特色。
河南龙山文化(BC2800~ BC2000):主要分布于豫西、豫东、豫北。灰陶为主,多饰以篮纹、绳纹、方格纹。
陶寺文化(BC2500~ BC1900):主要分布于山西南部。灰陶为主,也有褐陶、黑陶,纹饰主要有篮纹、绳纹。泥质陶(细陶)多饰彩绘(黑衣或红衣,施红黄白彩)。还有彩绘木器,有玉石礼器、铸造红铜铃、鳄鱼皮鼓。推测与夏文化有关。
齐家文化(BC2000年前后):甘青地区。是目前中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化,有红铜青铜。制作多冷锻,也有单范和合范。陶器仍为泥条盘筑法,红陶为主,纹饰多篮纹、绳纹。少量彩陶。
石家河文化(BC2800~ BC2200):又称“青龙泉三期文化”。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地区。灰陶为主有红陶、黑陶,少量彩陶。纹饰多篮纹、绳纹、方格纹。小型人物、动物雕塑较多。
良渚文化(BC3300~ BC2200):分布于以太湖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以灰陶、灰胎黑皮陶为主,器表多磨光,纹饰有少量刻划纹和镂孔。玉器多,尤以琮、璧为多,浅浮雕、线雕纹饰精美,以兽面神人纹饰最具代表性。
卡若文化(BC3300~ BC2100):主要分布于西藏东部的澜沧江上游。建筑形式多样,陶器以红、黑陶为多,纹饰以绳纹、刻划纹为主,偶见彩陶。
龙山时代美术考古的主要特点归纳:陶器以灰陶、黑陶为特色,多轮制;陶器造型以三足器和平底器为特色;纹饰多以篮纹和绳纹为主,另有方格纹和附加堆纹。彩陶很少,主要流行在黄河上游,黄河中游仅个别残存,个别文化流行彩绘陶;小型雕塑较多,有陶塑、石雕、玉雕等;玉器较前期发达,突出代表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铜器在许多文化中出现,多红铜器,青铜很少,出现铸造青铜器和铜镜。
夏商周美术考古
夏商周美术考古以青铜器研究为主要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五期:1。二里头文化时期;2。二里岗文化时期;3。殷墟文化时期;4。西周中晚期;5。春秋战国时期
二里头文化遗址(BC2000~BC1600)分布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青铜器器类主要有爵、爵、斝、盉等。大部分没有纹饰,少量有连珠纹、凸弦纹、网格纹等。
商代青铜器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二里岗文化时期(即统一分期的第二期),后期主要为殷墟文化时期(即统一分期的第三期)。
二里岗文化时期以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铜器为代表,器类有鼎、鬲、簋、觥、爵、斝、卣、罍、盘。装饰主要为单线条的纹饰带,纹饰有单层饕餮纹等
殷墟文化时期以殷墟为中心,出土铜器地点较多。器类多样,器物厚重,纹饰繁缛,布满器身,饕餮纹多有底纹,多扉棱装饰,多兽形器,铜器上有立雕的兽首。
西周铜器可分为两期,早期与商代晚期大体相同,属于统一分期的第三期;中晚期为西周特色的铜器,属于统一分期的第四期。
西周中晚期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很多器类消失,出现了一批新器类,纹饰多呈带状分布,新纹饰种类有窃曲纹、变形夔纹、瓦纹、重环纹、波带纹(垂幛纹)、垂鳞纹。
东周铜器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春秋时期,后段为战国时期,但都属于统一分期的第五期。
器类方面新出现带钩,镜普及。纹饰出现绘画性装饰,流行窃曲纹、蟠螭纹、贝纹、云雷纹等。纹饰制作出现镶嵌、鎏金、金银错、细线雕等新工艺。
分区:发现地点很多,可分为若干区域,并具有各自的区域特点。
秦汉时期的美术考古
主要特点:秦汉时期是佛教艺术等外来艺术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之前的本土艺术。因此汉代是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代最突出的成就是绘画,对后期的中国画风有直接影响。其绘画形式多样,有壁画、画像石(砖)、帛画、漆画、木板画等。雕塑也取得伟大的成就。
帛画是中国目前发现保存完整的时代最早的独立绘画作品,流行的时代主要在战国晚期和两汉时期,在边疆地区一直延续到晋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帛画是一种丧葬用品,主要目的是引导死者的灵魂升仙。
秦代壁画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已出现宫廷壁画。秦代壁画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宫廷壁画,对汉代壁画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发现的是壁画残块,无法得知其全貌,但仍可窥视到秦代壁画的最高成就。
汉代墓葬壁画
壁画墓属于一种特殊的装饰墓,其出现可上溯至西周时期,其大量出现是在两汉时期,以后历经东汉、六朝和唐宋。各个时代的壁画内容有所不同,目前发现最早的汉代壁画为西汉中后期的卜千秋墓(位于河南洛阳,属于空心砖墓)。
漆绘
目前发现的最早髹漆葬具是在商代晚期,但仅是残片;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完整漆绘葬具是在湖北随州市的擂鼓墩M1(战国早期),为漆绘棺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棺可以代表两汉时期漆绘的最高成就。
魏晋南北朝美术考古
随着佛教的盛行,外来的艺术,尤其是佛教艺术也日益盛行,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是本时期最突出的特点。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并行,形成对比。在佛教艺术中,石窟艺术是其代表,如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南朝的模印拼嵌画像砖为传统艺术代表之一。
瓷器开始流行,以青瓷为代表,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白瓷在北朝后期出现。
隋唐美术考古
以石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仍然盛行,但风格开始本土化。绘画艺术进一步发展,墓葬壁画艺术中开始出现了独立花鸟画;卷轴画出现人物、山水、花鸟分野趋势,其中人物画成就突出。非宗教的石刻艺术成就也引人注目,如昭陵六骏、乾陵神道石刻等。
陶瓷艺术进一步发展,除青瓷之外,白瓷也开始流行,黑瓷出现。唐三彩是这一时期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唐代是金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宋代美术考古
最突出的是卷轴画和瓷器的发展。卷轴画中山水画在唐末和五代是一个发展期,至两宋成熟,宋代出现“文人画”。瓷器普及,青瓷、白瓷、黑瓷发展成熟,“定、汝、官、哥、钧”为五大名窑。
装饰墓依然盛行,彩绘的石刻、砖雕、壁画形式繁多。
木结构古建发展成熟,并出现建筑规范著作《营造法式》。
元明清美术考古
瓷器进一步发展,以青花瓷为代表,元代开始出现的釉里红也独具特色。瓷器表面装饰多样化,流行瓷画装饰。紫砂陶艺出现。
卷轴画发展成熟。版画、年画、剪纸等大众艺术形式盛行。
传统艺术走向巅峰。宫廷艺术、园林艺术、地方民居等形式各异。
细小雕刻、雕塑等各种工艺美术繁盛。
——南昌极致绘画出品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