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伴随着当代美术的市场化,当代美术批评也进入了市场。1992年,在广州举办的文献资料展研讨会上,30多位美术批评家开始共同立约,向索取艺术评论文章的艺术家收取润笔费,以此维护自己的智力劳务权益;紧接着浙江36位美术批评家也共同立约,向艺术家收取劳务费。其大致内容为:首先,批评家为画家撰写评论每千字300至800元,超过500字按千字计算;其次,未经批评家同意,画家不得将评论文章自行增删、修改、节选后发表;第三,批评家不承担文章发表的义务,但可以向专业刊物推荐。自此美术批评开始与市场接轨。当时此举刚一出台,立刻在美术界产生轩然大波,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反对者认为,批评家给画家写评论杂志社已经付给了批评家稿酬,没有理由再向画家收取报酬,批评的市场化将导致批评学术性的丧失。赞成者认为,批评家的评论也是一种智力劳动,付出的辛苦并不比画家少,画家拿着批评家的文章在媒体上做广告获得了不菲的经济利益,而批评家却所得甚少,许多画家在批评家和媒体、画廊的操作下都成为了大款和大腕,而批评家却囊中羞涩,折合他们付出的劳动毫不相配,因此画家给批评家润笔费属于理直气壮的事情。 人们往往对美术作品的商品价值津津乐道,对于美术批评的商品价值却避而不谈,这是极为片面的。由于美术市场的勃兴,美术作品得以进入市场,许多画家短时间成为富豪。可是现有的稿费制度使一流的批评家生活极为贫困,其境遇不如三四流或不入流的画家,这限制了批评的职业化、专门化。在“批评就是宣传”的时代,美术批评沦为一种商业行为。由此引发的问题便接踵而来:既然美术批评成为一种商业行为,那么它的权威性如何保持?如果美术批评的权威性消失了,那么它对艺术家的定位还有可信度吗?如果艺术家的定位受到质疑,那么艺术市场还会良性循环吗? 艺术品的商业化与产业化,使得画廊、艺术公司等应运而生,美术策划人、赞助商、经纪人与批评家达成一种合作关系。美术批评要想生效,必然要在美术生态机制与美术商业圈中不断地游说、对话、交流。批评家受制于策划人,策划人受制于赞助商,策划人、赞助商、批评家、经纪人的合谋使美术批评充满了危机与挑战。 由此观之,处在市场情境的美术批评已由以往单纯的学术活动,变成了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和操作行为,它使批评家由单纯的学问家变成了身兼数职的活动家。当下美术批评处于资本重压之下,其学术性、规范性大打折扣,昔日的人文热情、学术理想已被打上难以挣脱的商业枷锁和经济镣铐,今日的美术批评要想走出困境,必须重振人文精神,使美术批评真正取得独立与自律。
————南昌美术培训极致绘画出品
|
|